越來越多人隻顯示三天微信朋友圈,這和貔貅有什麼分別

原標題:越來越多人隻顯示三天微信朋友圈,這和貔貅有什麼分別

感謝IT之傢網友 武林舊事 的線索投遞

文/劉興亮

01

每個人都有圈子,小到一個人孤芳自賞,大到門庭若市應酬不絕。或大或小的圈子均有其獨特的一面。

有的人圈子小,觸角有限;有的圈子眾多,橫跨不同的社會領域和階層。

微信的朋友圈,更具有獨特的社會屬性。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若即若離。雖然看起來其中的人是等量齊觀,但暗暗有一個遠近親疏的尺度在發揮作用。

用瞭多年微信,感覺到瞭它的便利和多用途。最近也意識到一些變化,比如越來越多的人隻顯示三天朋友圈。

你若想要進入這部分人的背後去窺視她/他更多的生活細節,以便對之做一番歸納,可能性在降低。

這有點類似於晚清的深閉固拒,另一方面又欲說還休。



02

倘若是出於社交恐懼癥,將自己隱藏起來,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將不信任的對象拉黑,或者在加朋友時嚴苛審查,不放心的一概拒絕。

可是,由於社會網絡中存在‘弱聯結’這樣的生態特性,就一定會有半生不熟的人出現在各種圈子的邊緣地帶。

‘微信級’的朋友是奇特的,它的來源五花八門,可能是你的親人,也可能是某次聚會或公眾場合的一面之緣,甚至可能完全不認識。

於是朋友之間的親密度和相互性具有極大的彈性。

03

生活就是這樣斑斕多樣,這一批人的存在已經成為事實。

他們在你的朋友圈裡,隻讓你看三天朋友圈。那意思仿佛在說,你能夠看到我,但隻是冰山一角。這有時令人遺憾,繼而惶惑,再而失落,甚而憤怒。

你是不是不拿我當朋友啊!好桑心!



無論如何,既然是朋友,我是不打算隻把自己給你三天的,我要把我天天都給你。

04

為瞭深究這個話題,我隨機采訪瞭十幾個設置這個功能的微信好友。略略總結,這其中大概主要的有幾種人:

第一種:閱後即焚型,不想被挖墳。

有的人把朋友圈當日常開口說話,說則說瞭,並沒打算記入歷史檔案,等於‘閱後即焚’。社交網絡時代,美國人發明瞭‘閱後即焚’,微信發明瞭‘三天後即焚’。

‘三天可見,因為想分享自己當下的心情,而不是被用來挖墳’,這是一個剛入職場的90後妹子的心聲。

第二種:加新蔽舊型。

有的人加瞭新的朋友,不樂意將自己的過去展示給對方。一個媒體朋友如是說:‘不忍心刪除有關前女友的動態,還不想被新加的妹子看到’。

第三種:自戀自閉型。

‘昨天發的朋友圈已經配不上今天牛X的我瞭好嗎,更別提三天前的,所謂士別三日,你們就更應當對我刮目相看。’這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某互聯網公司的總監。

第四種:裝酷神秘型。

“因為不想讓你一下子瞭解我太多,更想要你親口問我的過去”。這是一個美女公關。

“假裝很酷,掩飾寂寞”。這是一名BAT級公司的高管。

第五種:犯懶羞澀型。

最後就是懶,未在朋友圈進行科學分組,雞兔同籠的情形下,無法令自己毫無遮攔地面對所有人——這是一個羞澀的人。



台中商標註冊申請台中商標註冊類別 05

這裡其實隱藏著更深刻的社會學寓意。

即在朋友圈這一社會網絡聯結的人際關系中,有的個體之間具有相互性,有的沒有,即雙方的信息流通是不對稱的。這就導致其中的一部分人產生壓力,繼而努力將雙方的關系置於‘平衡狀態’。



其次,還揭示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基於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朋友圈的網絡聯結模式並不能夠與其它重要的模式相關聯,比如親友關系,同事關系,利益關系。它對個人生活的決策性影響是有限的,有時甚至遭到回避。

06

眾所周知,一個人如果具有一個廣泛聯結的戰略性關系網絡,對於他所開展的活動的成敗可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微信朋友圈可謂在社會學意義上為社會網絡與組織的研究提供瞭最佳的腳本。微信朋友的迅猛發展,是緣於它符合人們對‘社會聯系’的心理需求。

其彈性巨大,既可以視頻對話,也可以悄聲問候,甚至默默關註對方的狀況,進而做出如何交往的打算。

朋友圈的相互性(包括相互關註、點贊、問候、跟帖回應等)之所以如此重要,在於人的社會關系對個體的影響極大。

亞當·斯密曾斷言:‘跟我們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表情和行為,是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唯一鏡子。我們正是以某種衡量標準,並透過其他人的眼睛,來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

我們在意朋友對自己行為的看法,乃是出於自我認識的需求。對那些割裂瞭彼此聯系的人——不許對方看朋友圈,或僅顯示三天朋友圈,源於此人在整個朋友關系圖譜中的位置認知不夠明確。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太明確瞭。

07

首先,任何人的朋友圈都有一個階層劃分。一部分屬於上層人士,一部分屬於底層,另外就是中間階層。(請原諒我的直白)

人都傾向於認同那些上層人士的觀念,進而尋求對方的認同,這就使得他必然對這個人將自己的信息盡可能開放,這裡隱含著‘社會資本’概念,這些人在社會生活中掌握著潛在的資源,對你有潛在幫助的可能。

對於朋友圈底層的人,從‘社會資本’角度看,形式發生逆轉,你極有可能不在意此人對你的看法,與對方的互動有限,疏松,甚至根本不註意對方的任何動態。

其中值得研究的是中間階層這部分人,彼此在身份上沒有絕對優勢,這時候相互性更多依賴於人們熱衷追求的‘同質性’,因為誰都更願意同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互動。

所以在這個級別上的微信朋友,很可能被劃分為不同的身份區域中去。彼此的認同變得非常重要,很可能在幾次朋友圈的觀感後,隱藏著迥異的價值判斷,進而被打入冷宮。你們的互動變得極少,甚至可能消失。這又顯示出社會互動的負面效應。

這裡邊還有很多相互關系的微妙動態,假如兩個人有共同的親密朋友的話,你們會產生互動上的壓力,進而尋求彼此聯結的可能性,直至平衡。



因為關系的‘多重性’能夠反映兩個人之間的聯結關系滿足‘多維興趣點’的程度。你們擁有越多共同的朋友,相互點贊、互動的密度就越大。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對你隱藏自己的話,你們之間的共同朋友必然微乎其微。

08

但每個人周圍都有一些‘弱聯結’的朋友。

這是基於以下事實:假如一個人處於許多相互交叉的社會圈子的重疊部分,在越多的群體中擁有成員資格,對個人而言就越意味著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

所以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地加瞭許多微信級朋友,但由於每個人都處於自我中心地帶,就必然會對自己的朋友做出區分對待。這裡就涉及到網絡生活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自我監控力。

歐文·戈夫曼在研究自我監控力時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能夠依社會情境的需要而調整其態度和行為的人,具有許多優勢,這些優勢包括贏得社會認同、信任,以及他人的喜愛等。

所以人們必然在意自己的表現,以期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贊同,這就導致行為不能放誕不經,要符合多數人的心理期待和社會規約。

朋友圈中每個人所展示的行動模式、語言習慣、情緒表達,乃至圖片與視頻,必然經過精心篩選。即便如此,你仍然擔心某些展示給他人帶來不良反應,於是通訊錄裡會出現各種難以置信的標簽。

朋友們被關在不同的籠子裡,是否決定放他們出來,全在自己。是不是很荒誕。

09

之所以對朋友圈裡越來越多的隻顯示三天朋友圈這一現象感到不解。是因為我相信,在人的交互關系中,我們都傾向於平衡,假如A對B做出建議的話,A同樣希望B對他做出建議。

我給你看瞭全部,你卻藏頭藏尾,這首先就不公平啊!

桑心歸桑心,總感覺‘朋友圈’在背離自己的初衷。它的無邊際的蔓延和對人的強制分割,極可能促成下一次社交軟件的革命如何申請商標台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ctf204s2x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